李贺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鉴赏:李贺的不少诗历来让人费解,解说之分歧,多源于对其“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这首诗便是其一。从李贺生活的年代以及与这首诗有关的一些传说和记载来看,此诗很可能写的是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

诗开头四句主要写景。其实,第一句不但写景,而且也是写事,“黑云”象征敌军,“黑云压城”比喻叛军如黑云般滚滚压来,写出了战争形势的紧迫。第二句写的是城内守卫的将士,他们的盔甲在日光下金光闪闪,耀眼夺目,此刻他们正守卫城池、严加防范。此句借日光来表现将士们的士气和勇气。诗人以“黑云”和“金日”来象征敌对双方,一抑一扬,状景含情,手法奇妙,立场鲜明。接下来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渲染战争气氛,描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第三句写深秋时节万物凋零,本已让人伤感,再加上两军对垒,号角鸣咽,战鼓擂响,不禁让人更感凄凉。第四句中的“夜”字与第二句的“日”字前后呼应,既体现了时间上由日向夜的转变,也表明战争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清冷凄惨的塞上寒夜,衬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此句中的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塞将士浴血奋斗的场景。

最后四句描写的是驰援部队的活动。第一句中“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写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效;“临易水”不但表明双方交战的地点,而且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将士们已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接下来一句描写苦战的场面:将士们一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最末两句引用战国时燕昭王在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的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为国牺牲的决心。

全诗色彩鲜明,意象新颖,想象丰富,构思新奇,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雁门太守行》
唐代 ·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