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盘》中之“夨”字应该这样读“ce”】
一.《散氏盘》,因盘上之铭文中有“散氏”字样,故称之为《散氏盘》。
二.经笔者查阅资料,《散氏盘》高约20.6厘米、口径约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䕫纹,圈足饰兽面纹。
一.《散氏盘》内底刻有铭文19行共357个字。
二.《散氏盘》铭文上的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了夨人对给散氏田地的事,此盘中还详细记述了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末尾记载了举行盟誓的过程。
笔者经过查阅文献并认为,此盘的制作人应该是“夨”,所以此盘又被叫作“夨人盘”。
《散氏盘》有极高的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价值,此盘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查了下资料,分享给大家
夨读作ce第四声,册。
他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头向左侧,一个是西周晚期的国家名字。
散氏盘里面的这个夨人,就是一个国家的名字,译为夨国的人。
书体演变常出现“讹化”现象,比如矢和夨上部分,由于书写的连带常把撇横连在一起,变成竖折,那么矢就和夨写的很像了,只不过一个横长一个短。所以在某些解释中会把夨理解为矢的讹字,当做是一个字,也有他这么解释的道理。
夨 [cè]
中国汉字,夨读音为cè,古同“侧”,倾头,倾侧。
见《说文·夨部》。按从大,上象侧头,与“夭”同意。“夭”象右侧,“夨”象左侧。
象形字,象奔走,跑时大跨步,两臂激荡的人形。
甲骨文用为殷先王名,是殷人的祭祀对象。
两个人相对的成语是相对无言。
拼音:[ xiāng duì wú yán ]
释义:相对说不出话来。
出处: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近义词:说三道四 谈笑风生
造句:
(1) 两个律师相对无言,耸了耸肩,然后交换了各自的三明治。
(2) 做父亲的谈完后,长长的叹息一声。我们相对无言,默视良久。
(3) 他们处于一种痛苦的踌躇与疑虑状态中,长时间相对无言。
近体诗写作中能不能用多音字?很显然这是完全可以的。
多音字的特点
多音字大多都是音随意变。读音的改变,往往意味着词意的改变。但一个语境中,一个字只能取一个意思,这就意味着它的读音也是唯一的一个。就此来说,一个字的读音是固定的,是不会产生混淆的。
如在“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中,我们绝不会把“长”字读作“zhǎng”;在“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中,我们也绝不会把“长”字读作“cháng”。
按意取音辨平仄
在近体诗写作中,也就是格律诗写作中,要分平仄,辨别字的读音非常重要。我们秉持的原则就是按意取音。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用哪个意思,就用哪个读音,这样平仄就很分明了。
如陆游写过一首《乙卯重五诗》,首句写到“重五山村好”,这里的“重”字怎么读呢?我们肯定知道要读“chóng”,因为在这里取得是“重复”的意思。两个五重复,即是端午节,所以诗中才会写“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全都是端午节的习俗。而在“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中,我们肯定知道这里的“重”要读“zhòng”,因为这里取的是“浓厚”的意思。这里一字两音,一平一仄,但又泾渭分明,互不干扰。
按平仄反推音意
多音字在格律诗中是大量存在的,这毋庸置疑。同时也要明白,这并不影响我们写或者读格律诗。不过在一些格律诗中,因为多音字的存在,造成诗意模糊,难以确定其音其意。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平仄规律,来反推其音其意。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二)》,最后一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有个“论”字,该读“lùn”,还是该读“lún”?根据格律诗押平声韵的规律,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论”字在这里该读“lún”。其实它与“门、村、昏、魂”同属平声十三元韵。但是这个“论”什么意思呢?我看到网上争论很多,其实不必,查《广韵》就非常明了:论,卢昆切,属平声韵目。可见当时“论”就读平声,意思跟如今读去声的“论”是一样的,这里就是“述说”的意思。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李白的“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王禹偁的“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等都是例子。
所谓多音字,汉语中意为字形相同,拼音不同,而在西文中,则指字母一致,重音有别。汉语是视觉文字,单音节,多音字只能靠声调区分,最多四个声调,故任何一个字可以四用。西文是听觉文字,多音节,多音字只能靠移动重音来区分,故每个字可用几次取决于有几个音节,最多肯定超过四用,多于汉字。正是由于一字多用的问题,即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一般在只有寥寥数语的古诗词中,特意将四声又简化为平仄两用,作者也都尽量避免使用多音字,逐渐约定俗成,但这并不等于说,多音字不能用,甚至许多情况下,使用多音字会产生更好语音效果。
多音字即一字多音,字同,音不同,义也不同。在同一诗中出现也常见。倒如写当年红军长征的诗歌,节录几句。
千座山,万座山,重重叠叠山连山。
红军战士不畏难,翻越一山又一山。
踏遍泥泞崎曲路,肩负任重而道远。
为了推翻旧制度,洒尽热血也心甘。
其中重chong和重zhong就同在一诗中出现。又如做豆芽生意的对联就出现一组多音字。
上联长chang长zhang长chang长zhang长长chang,长zhang。
下联长zhang长chang长zhang长chang长长zhang,长chang
横批长zhang长chang长chang长zhang
此对联顺念,倒读都通,可见汉语言文学多么博大精深啊,故活到老,学到老,越学越觉知识少。才疏学浅,见谅!
毫无疑问的,在写近体诗时,多音字可以用,而且一定会用到。但在使用中有几点是要注意的。
由于在近体诗的创作上,目前是双轨并行,即可依《中华通韵》(新韵)进行创作,亦可依《平水韵》进行创作。依新韵创作的就必须很今音区分平仄,而依《平水韵》进行创作的,就必须依中古音区分平仄。
多音字,则代表这个字有多个读音,可能读平声,也可能读仄声。那么我们就要根据该多音字在诗中的具体释义,去区分平仄。这在今音中,并不难把握,这就不展开了。
在中古音的《平水韵》体系中,多音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义不同音,也就是说在同一意思下,可以读平声,也可以读仄声。例如,“看望”两字:
韵部:十四寒,平声。 例诗:
咏舞(隋末唐初·虞世南)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
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韵部:十五翰,去声。 例诗:
yǐ mǎo zhòng wǔ
乙卯重五
作者:陆游
zhòng wǔ shān cūn hǎo,liú huā hū yǐ fán。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zòng bāo fēn liǎng jì,ài shù zhe wēi guān。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jiù sú fāng chǔ yào,léi qū yì diǎn dān。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rì xié wú shì bì,yī xiào xiàng bēi pán。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