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代: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菩萨蛮
辛弃疾出生时,靖康之耻已经过去了十三年,但是,在北方金人沦陷区长大的辛弃疾,从小便怀着一腔忠义。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北方沦陷区也纷纷揭竿而起,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毫不犹豫地组织起了自己的义军,之后,又归附到耿京的领导下,担任掌书记。
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南下见到高宗,回来之后却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了,一怒之下,率领五十余人,冲入金兵数万人的营地之中,生擒张安国,成为了他一生最雄壮的事迹之一,据记载,辛弃疾这一行为,“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然而,南下之后的辛弃疾,却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反而多次被赋闲。朝廷本无心与金国打仗,辛弃疾想要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处处受到挫折,悲愤的辛弃疾报国无门,便通过写词抒发内心的痛苦。
从乾道四年到淳熙元年,悲愤苦闷的辛弃疾曾经在六年间三次登上建康赏心亭,每一次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词,也抒发了心中涌起的万千矛盾。我们来看这三次登临留下的三首佳作:
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任建康府(今南京)通判,这是他首次登上建康赏心亭,也就是在这时,他写下了《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留守史致道》。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