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而被流放。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自沉于汨罗江。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孟浩然(本名孟浩,公元689年-公元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二十五年(737年)被张九龄招致幕府。但其仕途困顿,最终修道归隐,曾隐居鹿门山。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艺术造诣独特,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陶渊明(公元352或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而被流放。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自沉于汨罗江。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孟浩然(本名孟浩,公元689年-公元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二十五年(737年)被张九龄招致幕府。但其仕途困顿,最终修道归隐,曾隐居鹿门山。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艺术造诣独特,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陶渊明(公元352或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我所知道的屈原:
1.一个有出息的贵族。屈原是楚国的贵族,虽然是属于底层那种贵族,但是毕竟是贵族,丰衣足食之外还可以接受贵族的良好教育。而屈原又不是个纨绔子弟,不做“我爸是李刚“式的吃祖宗饭的混混,而博览群书,敏学好思,且关心国家大事,拥一腔报效国家之大志。这是他***,又是他的不幸和悲剧——他不幸遇到了那个昏聩的鸟君。
2.一个清醒的政治家。他年纪轻轻就被楚怀王所信任,做了楚国的“左徒”,参与国家内政外交等重大事务,是个大官,“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对应诸侯”。屈原生活的年代,正是楚国由盛及衰的时期。他做官时楚国还很强大,但是他很清醒,“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既没有合唱盛世之歌,也没有韬光养晦、把自己深藏起来,以图更大的官位,而是居安思危,想通过楚怀王来实现政治抱负:“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及“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屈原的主张目的在于让楚国不要自我陶醉和膨胀,要有危机意识,我们还远不是盛世,得继续努力才是。屈原的主张无疑放之四海而皆准,尤其是在当时七国争雄的局面下,从楚国所处的地位和实力来看,绝对是正确而清醒的,更是切实可行的。公元前318年,屈原的外交工作卓有成就:楚怀王被推举为东方六国的纵约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小人开始嫉妒,给楚王说他坏话,挑拨离间,而这个昏庸无能鸟君既不支持屈原的主张还听信小人谗言,屈原的正确和进步的主张,却得不到楚怀王和其他贵族的支持,加上秦国奸细的挑拨离间,使屈原遭到楚怀王的疏远,屈原憋屈的恐怕不是被一个不如自己鸟君一年所疏远,而是自己实现政治抱负的愿望就此落空。
3.一个不愿被污的人格典范。空有一腔报国热血、雄才大略,却遇上如此浑浊之世道,他又是洁身自好之人:“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我岂能让这污浊粘了我身?去他的:“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一个伟大卓越的诗人。这个不用多说了吧。他开创了楚辞文体,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中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离骚》和《诗经》一起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无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