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
苏轼的《花影》中运用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说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惟余钟磬音。
苏轼在《花影》中化用了这个典故,将“山光”改成了“花光”,将“潭影”改成了“石影”,写出了花影的摇曳多姿,山石的参差离合,表现出诗人对花影的喜爱之情,富有意境。
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
翻译: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苏轼一直是主张出世救国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国家政治清明。另外,他还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颇具政治才能。但是,因在朝堂上得罪了权贵,又遭小人诽谤,所以被一贬再贬。如此一来,苏轼心中大为不甘,唯有借写诗来排解心中的愤懑之情。
我们都知道这首《花影》作于熙宁九年,当时王安石被第二次推举为宰相,苏轼写这首诗抒发的正是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花影》没有任何讽刺的字眼,却把讽刺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能说苏轼有着惊人的写作功底,他懂得把感情藏在文中,待读者去细细挖掘。
这明明就是苏轼影射王安石,以挥之不去的花影来讽刺在皇帝面前极尽谄媚,颠倒是非的小人,这些人如花影一样,在光的后面追随,光在他就在,光走他也无,拍马逢迎,只为讨主子欢心,赶也赶不走。
苏轼以“重重叠叠”来比喻这些人的此起彼伏,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以“扫不开”表明厌恶,刚刚走远,又随之出现,是苏轼对这些人的百般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