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柳永原文及翻译,望海潮柳永原文及翻译及注音

tamoadmin 诗词鉴赏 2024-08-06 2 0

望海潮典故?

"望海潮"是一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出自南宋时期文学家辛文房的《水调歌头》中的一句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江流。天地一沙鸥,望尽天涯路。只恐夕阳楼上,犹有断肠人在数。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繁弦怨夜月,蕙草凝幽独,此恨共谁裁。阴山黄叶尽,寒沙鸣笛愁霜蓟。都似在人心,哭泣到天明。"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白发苍苍的孤独老人,一边凝视着汹涌澎湃、波涛汹涌的大海,一边感叹着生命的无常和孤寂。"望海潮"这个典故意味着一个人在思考人生的奥秘和无常、思考世间万物的变化和轮回,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悲怆和感慨。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人在孤独、哀伤和思考人生的时候,或用来比喻一个人一生的奋斗和追求。

作者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官宦世家,咸平五年(1002年)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暮年及第。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望海潮柳永原文及翻译,望海潮柳永原文及翻译及注音

望海潮原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音yǎn)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可能指孙何而言。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 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重湖叠山献”,“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 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这并非溢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