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之死正史,杜甫之死正史真实吗

tamoadmin 诗词推荐 2024-08-08 7 0

杨贵妃是不是真的在马嵬坡被赐死?唐玄宗为什么救不了她?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唐朝开始混乱不堪。与李瑁久婚不育,又被休之危,才主动靠近失去至爱的老皇帝。动机不良,终遭天谴,有何冤枉?安史之乱者叛乱口号就是清君侧,要收拾杨国忠一家,她能活吗?

江山美人二选一,她非死不可!

杨贵妃是死是活,这己经是历史悬案,因为,当事者高力士并没有在史书中留下片言只语,现在的人们只能通过自身的感知来判断,这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唯物观。整理各种观点,目前能被大众接受的基本上有3个,一是真死说,二是替死说,三是逃脱说。

杜甫之死正史,杜甫之死正史真实吗

公元714年,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其实比杨贵妃年长)在范阳(今天的北京)起兵,直指都城长安,唐朝的军队虽然抵御,但仍不能阻挡叛军的进攻速度,唐玄宗率众西逃,准备到成都。当西逃大军行到马嵬坡时(今陕西兴平市西),土兵们集体哗然,首先杀掉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然后要求皇上杀了杨贵妃。这个突发***,对于惊弓之鸟的玄宗来说,早己六神无主,杀吧,杨贵妃是自己的宠妃,早己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杀吧,士兵们又逼得紧,自己的性命都可能难保。

还是玄宗的宦官高力士看出了原委,他请旨将杨贵妃有自己处置,玄宗准旨,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屋里后,一个时辰后,命人将裹得严严实实的人抬出来,然后草草下葬在马嵬坡下,并对外宣布,玄宗己赐死杨贵妃,这时的唐朝大军才得以安静,誓死保卫唐玄宗。此时,已经是公元715年11月,己经是北方的冬季。

关于杨贵妃是否死亡,民间有多种传说,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坚持真死亡的人认为,玄宗下旨,高力士不敢不执行,并由军队监杀。反对者认为,玄宗下旨不***,但高力士杀杨有***,玄宗与高力士私下商量好放走杨贵妃,至于军队派人监斩,是问当时军队中下层军官及士兵,有谁能夠见到杨贵妃的容颜。那么死亡的人是谁呢?最大的可能当然是服待杨贵妃的宫女,有人会问宫女不怕死吗?其实在古代,这些宫女都是私人财产,她们宁愿为主子死亡以换取家族的荣耀。也有人认为高力士通过日本派到唐朝的使节,并通过该使臣将杨贵妃带到日本去了,近年来还有一个叫栗原的日本演员自称为杨贵妃的后代,关于日本一说,本人并不赞同,杨贵妃与玄宗生活在一起那么长时间都没能生儿育女,她到日本后就能生养?在当时医学条件下显然不可能。

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后,玄宗成为太上皇,高力士仍是玄宗宦官,这个主仆两人低调地生活在一起,公元762年,玄宗死,高力士处理完后事,随及吐血而亡,追随玄宗而去,从这个举动看,高力士也不会忍心杀死杨贵妃,如果是说玄宗的旨意救了杨贵妃,倒不如说高力土保护了杨贵妃,直到老死。(图片来自网络)


杨贵妃被赐死这件事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所以***被冠以安史之名。唐玄宗无力招架叛乱,于是只能仓皇出逃。

六月十四日,玄宗一行人行至马嵬驿时。马嵬坡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驿站,然而它即将不普通了。

禁军将士们不想再走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怨念沸腾,再也不想走了。将士们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皇帝处死杨玉环。

隆基如果不处死杨贵妃,那么会激起兵变和贵妃双双归西。所以李隆基只能忍痛割爱处死了杨贵妃。

还有的版本说杨贵妃并没有死,而是有人替她死了,她逃到了日本。本人以为这种事情不可能,士兵又不傻眼又不瞎。就算士兵不认识杨贵妃,那么将军里肯定有认识的。反正已经杀了杨贵妃他哥了,索性一起杀了杨贵妃,省的日后杨贵妃报复。

杨贵妃之死,本人感觉是很可惜的。杨贵妃只是个女的,她又没参政。纵然他哥杨国忠不是好臣子,但是也不管他的事,不过杨贵妃为了政治必须死,一个贵妃最为政治牺牲品死去时的绝望我们是永远体会不到的。

杨贵妃的确在马嵬被赐死。

756年6月14日,马嵬驿,太子李亨决定发动***除去杨国忠兄妹,为此与禁军统领陈玄礼密谋妥当并实施***。当时,唐玄宗一行约三千余人,李亨指挥了二千兵士且多为精锐,唐玄宗身边千余人含宫女、宦官、大臣,毫无抵抗力。因此,当杨国忠被杀后,陈玄礼逼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此时走投无路,惟有舍卒保帅牺牲杨贵妃,否则必将众叛亲离。又幸亏陈玄礼的目的仅在于“祸由杨国忠,欲诛之”,故达到目的后,依然对唐玄宗忠心耿耿,一直陪他入蜀直至返回故都。而李亨趁机发动百姓“遮道请留太子讨贼”,分兵至灵武后即位为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故,唐玄宗不是不想救杨贵妃,而是没有能力救她。

白居易比李白杜甫强在哪里?

首先,我认为这个问题有点不符合逻辑。李白、杜甫、白居易,并称为唐代三大最著名的诗人,诗歌风格各有千秋,各成一派。其中李白为浪漫主义一派,杜甫为现实主义一派,而我认为白居易则介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一派。虽然现在使用的教科书里面则是把他的诗作风格列为现实主义,但从他的长诗《长恨歌》里面,则又充分证明了他浪漫的神话的想象,并不是单单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然而,不管三人有什么相同或异同,却从没有个人或组织为他们三人按照谁比谁强来排序。实际上,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的最高峰,在之后的历史中,也没有这样高水平的人,敢为他们三人的诗歌水平来排序。至于三人被誉为唐代最著名大诗人,则是历史的定论,并不是哪个人评定的。

我简单概括两点:

第一: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而著称,他的诗歌成就也许比不上李白和杜甫。但是他的影响力却非常广大。

在唐代,从长安到江西三四千里,学校寺庙旅馆船舱之中到处都似白居易的诗歌,在当时的国外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日本的醍醐***特别喜欢他的诗,嵯峨***还亲自手抄白诗数百首藏于宫廷,或者拿出来考验臣民。契丹国王还把白居易的诗翻译为契丹文字,让大臣和百姓诵读。

在现代,白居易的诗为我们的儿童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牙牙学语时的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到读初中时的《琵琶行》和《长恨歌》,无一不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白居易的人生遭遇很耐人寻味。他打破了文人生前潦倒死后扬名的魔咒,诗文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火遍大江南北。早期时,关心民生,以天下为已任,如《卖炭翁》,走的是杜甫的路子。但遭贬之后,人生态度急转,开始寄情山水,远离政治斗争,只求明哲保身。

和李白杜甫的颠沛流离不同,白居易的一生没有经过什么大风大浪,以高寿而终,生前厚禄,死后全名。比起李白杜甫在当时不切实际的追求,白居易更能适应环境、也能更好地生存。古往今来,都有一个道理,适者生存,比起写诗,也许白居易更懂得做人吧!

不管是李白,杜甫又或是白居易,他们其中任何一个都是才华横溢之人,能够在混乱时代写出如此多的佳作,他们的强弱已经不是我们能够轻易评判的。以上是只不过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对我而言,能够感受道唐诗的韵律之美就已经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