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观潮原文及翻译注释,十七日观潮全诗解译

tamoadmin 诗词欣赏 2024-08-09 3 0

仰止钱塘江从观潮中引用了一句话?

1、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徐凝《观浙江涛》

2、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十七日观潮原文及翻译注释,十七日观潮全诗解译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3、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

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冲发。

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曹溶《满江红·钱塘观潮》

4、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

5、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十七日观潮创作于哪个朝代诗歌?

《十七日观潮》是北宋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七言绝句。诗第一句写的是潮头,像一道奔腾的白虹,刹时盖满了江两岸的沙滩;第二句写的是掀起的水波浪花,让人想象是天上的仙杯倾倒而下,溅起的碎银玉屑;三、四两句是写满江涌动的潮水的力量,撼动了倒映其中的天地日月。诗歌用比喻、想象、烘托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势和力。

原文

十七日观潮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作者是如何描绘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的?

《十七日观潮》

宋代: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在这一望无际的沙滩上,突然间潮水就涌上来了,远远望去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不禁猜想,是不是瑶台的仙人不小心把玉杯中的琼浆打翻洒落到了人间,才如此汹涌澎湃呢。在这澎湃的潮水中,就连蓝天的倒影都在水中上下摇动;夕阳西下,远处的白云若隐若现于这湍急的巨潮中。

诗人选择农历十七日正是为了欣赏这样宏伟壮观的景象,诗人笔下的钱塘江大潮如今正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诗人从一开始便直接描绘了一个极其壮观的场面,首句便写潮水生起,仅仅犹如一根银线,由于受到堤坝的束缚渐渐地站起身来,气势汹汹地向诗人飞奔而来。诗人不仅把潮水比作白虹,还把眼前的潮水比作仙人洒向人间的琼浆,从中我们不但看到了潮水霸气的外面,还看到了它温柔的内心,使得读者对观看潮水非常的期待。

如今的我们来到钱塘江观看这一壮观的场面,也会被潮水的磅礴气势所折服。在大潮来临之前,在我们目光所及之处先是出现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之间就会变成一条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震耳欲聋般的巨响,引线瞬间翻滚而至,观看潮水的人们来不及反应,汹涌澎湃的潮水就已经来到了人们的面前,浪峰高达五米,一层接着一层,一浪跟着一浪,宛如一群势不可挡的骏马向我们飞驰而来,这种壮观的景象每年也就只有一个时候才能亲眼目睹。

浪潮过后,诗面虽然描写了江水波涛汹涌,但是诗人却没有直接对水进行描写和刻画,而是通过对天空倒映在水中的景象和太阳落山时的此起彼伏,进一步从侧面渲染了水势的浩大和浪头的巨大。其实整首诗中“摇动”和“浮沉”这两个动词运用的恰到好处,一方面起到震慑人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人们对潮水的印象。

这首陈师道笔下的七言绝句,通过把潮水比作白虹,仙人泼洒琼浆,再加上一早一晚的描写,描绘出了钱塘湖大潮的壮观景象,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抒发了诗人对壮观景象的喜爱之情。

李觏写有《忆钱塘江》诗: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宋朝朱继芳也写有《钱塘江》诗,“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描绘出一副色彩鲜明的钱江图: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元末明初的诗人金涓,作有《浙江晓渡》诗,浙江就是钱塘江,让我们从他的诗中,体会一下钱塘江的神韵: 片帆风力饱,凉气碧飕飕。

江阔欲沉雁,天空惟见秋。

渔歌闻四起,人影在中流。

隔望秦峰出,东南第一州。 清代宋维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