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梅落肩香,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妙玉是苏州人,祖上也是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无奈入了空门。带发修行的妙玉,十八岁时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贾府为元春归省,买了十二个小尼姑,妙玉被请到大观园栊翠庵做了住持。
“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一个向往自由(庄子)的女子,又无尊师教诲,六根不清净,又如何能修成正果呢?
妙玉才艺与惜春齐肩,她续写的“中秋诗”赢得湘云、黛玉的赞许;她茶艺精湛,栊翠庵吃茶便知,不但茶具精致名贵,就连泡茶的水都是及讲究的: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
妙玉则是,无所顾忌,她大大方方的给宝玉送生辰贺礼:“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属名“槛外人”,一个尼姑给富家公子送贺礼,还明晃晃的写上道号,这在世人眼里简直是伤风败俗到至极,既不是“槛外人”也不是“ “槛里人”简直里外不是人,这脸皮是丢尽了。
妙玉追求绝世而独立的作派,与她学《庄子》有关联,妙玉赞:“文是庄子的好”。自号“畸人”畸人乃是与世俗人不同的异类人。抛名利,通天道,特立独行。她自命清高,世上皆粗鄙,唯其品高洁。如此,她嫌弃刘姥姥用过的茶杯,就再正常不过了。
妙玉虽是出家人,久居大观园,偶与公子小姐们往来交好,衣食用具上并无大差别,久之,定衍生出些小女儿情怀,矫情、任性、乖张。
宝玉的生辰礼物,她可以偷偷送去,刘姥姥用过的茶杯,她完全可以不声不响的丢掉,伪善的去博得众人的好感。可她偏不!喜欢尽喜欢,厌恶便厌恶,这正是她的真性情,喜怒形于色,爱憎亦分明。
她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与贾家没有血亲和姻缘关系的女子,排名第六位,排在了王熙凤之前,正门正出的迎春、惜春姐妹,都列位其后。
这个白瓷杯是很重要的一个道具,它既象征了洁白无瑕的妙玉这个人,又伏下了后文瓜州渡口一段故事。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一段靖藏本的眉批,因为该本的迷失和此条批语是抄写者仅凭记忆记下来的,便导致了一定的讹误。原文如此:
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眉批【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似“各示”两字)】
正确的批语应该是这样:
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客示劝惩,红颜固能不屈从枯骨,不哀哉!
意思是说这时候的妙玉洁癖到令人生嫌,来日瓜州渡口,刘姥姥以访客的身份表示劝慰,本来就避免了发生妙玉屈服于干瘪臭老头的事,想起来岂不是悲哀啊!
这一段故事很精彩,我在***《雏凤清重续红楼梦》里演绎了这一段:
此日到了瓜州渡口,刘姥姥一早儿便起来拉了板儿,先在饭铺子里吃饱喝足,出门恰见那边围了一堆儿人,也不知又有什么热闹,便凑上前去瞧。
近前,却是个带发修行的姑姑,跟着两个小丫头立在一边,横眉竖目不语;迎面站个丑陋黑瘦的枯老和尚,看样子也有六七十岁,目光昏浊,一身粗皮糙肉;身后跟着些年轻徒弟。
此时老和尚正说道:“无量寿佛。众位乡邻,她原是偷了我们庙里的舍利,贫僧不过来找她讨要罢了。”一面就睃着那女尼,只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