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答苏武书 闫效平,李陵答苏武书闫效平解析

tamoadmin 诗词解读 2024-08-12 6 0

初中文言文六种文体?

初中文言文的六种文体是序、书、传、赋、记、说。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现代的“引言”,“前言”。

书即书信体,今天的书信格式是由古代的“书”体演变而来的。

李陵答苏武书 闫效平,李陵答苏武书闫效平解析

如《报刘一丈书》、《李陵答苏武书》、《与朱元思书》等。

传,用来记载某人事迹(主要活动和生平)的文章,“传”一般由别人记叙,也有自述生平的“自传”。如《五柳先生传》、《童区寄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赋,这种文体产生于战国,盛行于汉代,重视词藻,对偶和押韵,讲究铺陈叙事,写法上常***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如《赤壁赋》、《阿房宫赋》等。

记,古代的一种记叙文体,叙事、写景、状物成份较多,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也可以记一下国家的重大***,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它与“论”无大异,故后来把说理辨析一类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它与现代杂文或杂感在某种程度上相似,变化有致,写法不拘一致。

“茅土之荐”什么意思?

茅土: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陵 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茅土之荐:被赐土地、封诸侯的嘉奖赏赐

人生依依什么意思?

一对恋人总是相逢在不对的时间,虽然彼此相爱,但却又不能完全拥有对方,始终聚也依依、散也依依。聚时的依依,是[两情依依],散时的[依依]是[依依不舍]。这应该清楚了?祝顺心愉快

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您手中滑落下去。取而代之落入您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伪劣品。

人生总有聚的时候,也总有散的时候。相聚的时候一一不舍,终有分开的一天; 用比较通俗的话概括,就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人生相聚两依依,人生聚散终有时:

1.

“人生":rén

shēng;人一生中的活动。

[例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2.

“相聚”:xiāng

jù;彼此会合。

[出处]:史记.卷八十七.李斯传:「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长兄先生,才得相聚,为什么便要去?」

为什么苏轼认为《答苏武书》非李陵所作?

李陵,西汉名将,李广之孙,陇西成纪人。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夏,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讨伐匈奴,别将李陵押运辎重随李广利西行。李陵率步兵五千人过居延,在浚稽山与匈奴主力遭遇。匈奴八万重骑团团围住李陵。殊死搏战八昼夜,斩杀匈奴一万余人,后无援军,弹尽粮绝,被俘投降。

李陵兵败被俘的消息传至长安后,武帝极为愤怒。开始武帝只是关押了李陵三族,后又有传闻说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希望李陵被围后战死,李陵却投了降,并为匈奴效力,武帝在愤怒当头拒绝了所有说情,灭了李陵三族,绝了李陵归汉之心。

李陵降匈奴后,曾与拘留匈奴的苏武见面数次。始元六年,苏武归汉,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苏武,从此长留匈奴。

李陵在《答苏武书》里诉说自己降匈奴后思念故国,孤苦难耐。"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呜,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李陵身在异国,思念家国,这种思情非常真实。但李陵不愿死,在信中他过多强调敌人过于强大,自己虽然全军将士视死如归,却没后援,失败不可避免。只想苟且偷生,全没舍身取义,这是李陵悲剧的原因。在信中,李陵抱怨武帝对他不信任,没有善待有功之臣,而那些妨碍立功、陷害贤能的小人,却成了朝廷的大官。因而陈述自己不能归汉的原因和悲伤。

苏轼认为《答苏武书》非李陵作,乃后人托作。苏轼观其词彩壮丽、音句流靡,像齐粱人所作。认为此文体极像《汉书》《报任安书》,是后人拟《报任安书》而作。是否李陵作,现历史界暂有疑问。我个人认为非李陵作,此书因成书于汉昭帝或汉宣帝时期,此两朝离李陵***不远,因当有人托李陵而作《答苏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