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中晚年以后心态比较老,诗中常有老字,后人即以其自称而称其老。杜甫自称老且病的诗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还在杜牧前,就有苏州书法家、诗人沈传师,字子言,开始叫他老杜了,并不是因为有杜牧而后有老杜,沈传师,贞元末登第,历官拾遗、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宝历中,由尚书右丞出为宣歙观察使,复入为吏部侍郎。有才行,工楷法。
他的诗说:
锵金七言凌老杜,入木八法蟠高轩。嗟余潦倒久不利,忍复感激论元元。杜甫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扩展资料: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晚年自称:少陵野老
因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野老是指自己年龄大了却一事无成,孤苦无依。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晚年自称:少陵野老
因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野老是指自己年龄大了却一事无成,孤苦无依。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中晚年以后心态比较老,诗中常有老字,后人即以其自称而称其老。杜甫自称老且病的诗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还在杜牧前,就有苏州书法家、诗人沈传师,字子言,开始叫他老杜了,并不是因为有杜牧而后有老杜,沈传师,贞元末登第,历官拾遗、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宝历中,由尚书右丞出为宣歙观察使,复入为吏部侍郎。有才行,工楷法。
他的诗说:
锵金七言凌老杜,入木八法蟠高轩。嗟余潦倒久不利,忍复感激论元元。杜甫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扩展资料: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