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明白如话的小词,正时截取少年、中年时对“愁”的不同感受和态度两个方面,通过强烈的对比揭示这一心路历程,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较为婉约风格的。
其实,辛弃疾的婉约词很多,比起“花间派”来也毫不逊色。摘抄几首著名的与大家分享。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词从先元宵节的热闹场景,用“花千树”和“香满路”衬托夜色烂漫绚丽、人头攒动的非凡景象。下阙写出繁华散尽,一个孑然独立的身影。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千古名句。当然,这词也表达出作者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通过一家五口人的的形态,把农家生活描写的细致入微。白发双亲的吴侬软语,是那么温柔亲切。锄地的大儿,编鸡笼的中儿,都在积极劳动。而最小的儿子,却睡在溪边吃着莲蓬。简单幸福的一家人,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感谢提问,分享一些个人观点~
辛弃疾是宋代有名的豪放派词人,和苏轼共同挑起了豪放派的大梁,被后人尊称为“苏辛”。
但实际上,由于辛弃疾特殊的政治遭际和卓绝一世的才情,他也创作了大量的言情、咏物、写景、怀古、赠人、纪行等多种题材的婉约词。今天梳理了5首辛弃疾所作的婉约词,也别有一番滋味。
【§】这首词应该说是辛弃疾最具代表性的婉约词之一了,在写了元宵佳节狂欢之后的“众里寻他”的场景,其实是写了人生追求与探索的人生感悟,成为了王国维所说人生三大境界的最后一大境界,可以说是达到了婉约词的最高境界。
▲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苏轼并称为“苏辛”。但是他也有一些婉约词写得很好。
最典型的是《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词如下: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一首词上联写惜春之情,下联写宫怨之苦。借陈阿娇失宠的故事,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本词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细腻曲折,婉转深致。尤其是下阕,含蓄蕴藉,是婉约词的典型写法。“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更成为名句。
还有一首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青玉案·元夕》,全词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用细腻的笔调记叙了元夕之夜,词人被一个女孩吸引,并暗觅芳踪的故事,词中工笔描绘了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以及寻寻觅觅的惆怅和惊喜。这里词人化身为一个柔弱多情的书生,婉约地写出了心中的情愫。这一首也可以看做辛弃疾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成为千古名句。
武哥说文,从历史的宏大视角,讲述辛弃疾不一样的婉约风。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大江东去”是一个什么场景。
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四十多岁的粗犷老男人像我,执红牙拍板,唱“春又归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其实,历史上居然真有,而且,还不是少数。
最豪放的男人,往往也最多情。这是万事万物一体两面的规律,那怕是最“古惑仔”的辛弃疾也不例外。
除了“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辛弃疾也多婉约之词。不过,辛弃疾的婉约,毕竟还是不同于李清照的婉约。
比如:《青玉案·元夕》
像东风吹开千树万树梨花一样,也吹得街上的烟火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留下一街的芳香,箫声飘扬处,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的鱼灯龙灯飞舞不停,欢声笑语到处都是。
满街的美女,一个个戴满了闹蛾儿、雪柳这些小饰品,笑语盈盈,一路留香。不过,这些都与他无关。
人潮汹涌里,他孤单流浪,他要寻找的是一个空谷幽兰般的女子,她在那里?
谢邀。古诗词可以说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元曲名篇辈出。我来说说自己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古诗词。
唐 ·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可以说是儿童时代的启蒙诗了,我清楚地记得小学时课本上给的名字就是《锄禾》,后来不知怎么又改成了《悯农》,也进一步了解了其实是《悯农二首》中的第一首,当时背的只是一半,还有其二。
2.第二首是 李白的《静夜思》
唐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读起来琅琅上口,也非常好理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李白“诗仙”的名头可不是白来的。也是巧了,后来了解德云社和郭德纲的相声,还是通过老郭改编的这首“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是郭德纲。”
3.第三首孟浩然的《春晓》
这首小唐诗,见之即会意,不背自能诵,且能疗愈心灵。
记不清在什么情景下在哪个地方,我第一次遇到这首唐诗,当即记住了它(我记性并不好),被它恬静的意境深深吸引。这首诗字面直白平铺,不着藻饰,几乎不用借助任何背景资料、任何注解就能洞其精华。我与朋友、同事闲聊时经常会提到它,借以在纷扰喧嚣的情绪中找一份安宁,让烦躁的心回归纯净,朋友同事也很容易被这首诗所感染,从而喜欢上它。这就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
唐代.司空曙
唐代诗僧皎然尤其欣赏这首诗,曾撰文读解其妙,说“钓罢”以“不系船”三字承之,则诗境翻空,出人意外。二句值江村月落之时,眠于船上,任其所之,便有洒然无拘滞之意。……凡做诗,意贵翻陈出新,如此首是。
说的不过是深夜归来垂钓者,顾不得系船就上岸睡觉这么小小的一件事。我自己的感受是,我们能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里面,体会到不同层次的意境和思想,主要是以下这三个方面:
诗句极为画面感,且静中有动,以动染静。似乎让人感觉到月光下夜风阵阵,吹皱水面,另一边又听到芦苇迎风摇荡的声音,夹杂着人们酣睡的气息。“堪眠”二字更是妙达静谧之意境,看似随手拈来,实则行云流水。
以垂钓者“不系船”这件小事设置疑点为主脉,到“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的自解,让人豁然享受这种无忧无虑的随性,是多么自然,是多么亲近,顷刻释然。回头一想,是不是在我们日趋紧张的神经里,这种放松的能力常常被忘得一干二净。
道家“无为”的思想,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所“无为”。即“无为”也是一种为。我们认识这种思想,关键在于认识什么是“无为”这种行为。如果我们认识到事物的好坏是多面性的,事物的本质也在运动变化当中,就不会对一件事情永远持一种态度,从而认识到“有”的边界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无”。回头说说垂钓者的“不系船”,便是对船的拥有持一个非必定的“无”,可以坦然接受它的飘离,不啻为心灵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