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字更好。柳延河堤河延柳,延字一方面更能反映河堤之长,柳条婆娑摇曳在视觉在上将河堤拉长,更有意境,另一方面河水呼应着,仿佛相邀柳枝一起,跃动呼啦。而沿字就相对少了一些神韵。
上句“水映花面花映水”——流水娇花相映衬,流水自淙淙,花姿独婀娜。花香迎面惹人醉,流水缠绵绕心魂,自然天成,温婉静好。
上句美轮美奂。下句,柳延河堤河延柳”中,用“沿”字好,还是“延”字好呢?先看这两字字义的不——“沿”者,边岸也。“延”者,延伸也。
用“延”字的诗意是——如丝绦般的垂柳沿着堤岸生长,轻软的柳条随风轻轻舞动,似乎把河岸拉长了。而淙淙流淌的河水似乎也把柳树延伸了,满眼的绿意盎然,垂柳与河堤相互珍惜,相互扶持,相互成全,构成了一幅静谧悠远的美丽画卷。
如果用“沿”字,诗句的解释就变成单纯的柳树沿堤岸生长,缺少了延绵悱恻的韵味,过于直白,缺乏美感。
因而,我倾向于用“延”字。
若说李白杜甫是屹立在唐文学史中的两座“高峰”,那宋文学中的高峰又是谁呢?必是苏轼、苏东坡无疑!
苏轼人生之旅所创造精神财富的豪华可谓空前绝后:散文界他和其师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且同时创造了“师生”“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的盛况;书法界,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诗歌上,他清新自然,却富有哲理的风格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的创作上,其豪壮放达的风格更代表了词坛“豪壮流派”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今天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的伟大成就。
苏轼以前,中国词坛因受“诗庄词媚”传统观念的影响,婉约词便成为“词坛正宗”占据着主要地位。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词乃艳科”的藩篱,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他的豪放词作品可谓各具其异,其中一首《定风波》更成为了许多人藏于心间脑海、书于墙壁案桌的励志珍品。我们一起来欣赏:
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中苏轼所表现出的豁达通脱,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个性,令读者一览无遗。而此前他经历了什么呢?在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官湖州,临行前因发了几句牢骚,而被御史官认定为诽谤朝廷,包藏祸心,并牵强地从其诗作中找到了许多莫须有的证据。为此,苏轼被押送至御史台受审。因御史台内遍种柏树,柏树上经常有大量乌鸦聒噪,所以御史台又成为乌台。这个***又被历史上称为著名的“乌台诗案”。这个案件中,苏轼遭遇悲惨、九死一生。后因王安石出面才免遭死罪,但却落了个再次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结局。自此,空有一身经世安邦之志、满腹锦绣学问的苏轼几乎要在政治舞台上黯然落幕。然而人生落至极端窘境的苏轼,意志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变得更加坚韧豁达:何须听任无情的狂风骤雨穿林打叶,我且放声高唱而缓缓前行。虽只有简敝竹杖陪伴、芒鞋草蓑随身,但是我豪不惧怕,我执意要潇洒从容走过人生!料峭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意。正微觉寒冷,山头斜照的夕阳却霞光万丈将我温暖。回首来时萧瑟泥泞的路径,归去时我已不在乎天气的忽热忽冷,阴晴不定!
实在佩服苏轼旷达朗悦、即使险走千峰万壑间却仍保持坦然豪放、如履平地的人生态度。上片起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既渲染了自己所历自然环境的极致恶劣,也暗示了自己所受政治遭遇的极端不堪。然而这一切都不足萦怀,因为他决定“吟啸徐行”。尽管他仅有竹杖芒鞋伴行,他也觉其轻胜快马,如此直面风雨,笑傲人生的豪情,古今能有几人?接下来一记“谁怕?”的反问,已足以让那些朝廷的肖小奸佞丑恶贱下如若獐鼠!“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豪迈更是让不计其数的读者心胸充溢着畅快豁亮之感。自然界的风霜雨雪,虽不由“我”意却也寻常。人生路途上的险山恶水、荣辱得失又何须挂齿!结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道出了词人此时已然通悟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心态。呜呼!此等豪放之气怎能不让他令古今读者膜拜顶礼!
我景仰东坡“纵使历尽人生磨难却仍无忧无惧的豪迈从容”,所以我把“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当作了我人生的座右铭。朋友,苏子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欢迎您在评论区发表高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前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的时候,只浅显的佩服苏轼的云淡风轻,无畏风雨。寥寥数语,却表现出了作者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这次在《经典咏流传》中听完黄绮珊咏唱的《定风波》,我却从中听出了不一样的情绪,无奈,酸涩,低沉,尽情,畅快,愉悦。。。
“都说生命 是一次旅行,总在穿越 自己的心灵,梦有多远 爱有多深,原来只是一道风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似一种内心的无奈,却又似怀有冲破现状的决心,似一种百转千肠的记挂,却又似心如止水的平静。
许是黄妈的歌声太荡气回肠,又或者是如今的自己心境发生了变化,再次结合苏轼的人生际遇,被政治风雨逼致的人生险途,岂是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述之意,他的内心也是有着很多的不甘吧,只是不甘最终败于自己对待逆境的乐观豁达。
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愫,非经历过人生百态之人所能演绎,黄妈应该是最适合作为这首歌的经典传承人了吧,除了音乐上的技巧外,更需要人物的人生阅历,既要经历人生的碰撞激荡,又要修炼纯净旷达的心境,既要有生机浩荡的豪情,又要有淡泊自恃的参悟,而这不就是黄妈的旅途么,就如她自己所说:人生无论处高处低,处贵处贱,你都要感谢你过去的光荣和苦难,就是这样的拼凑,才有了今天更美的你。
首先我们要来看,到底什么是豪放。豪放可能是英雄战死沙场的豪言壮语,也不一定是马革裹尸还的悲壮,还有一种豪放,就是在苦难和挫折面前,永远不言放弃,永远不会低头,永远在眼泪中含着欢笑,永远在失望中追求希望。这是一种打不死的小强的精神,是一种关汉卿说的煮不烂的铜豌豆的精神。这种精神,我们从苏东坡的定风波中,可以明显感受到!
让我们先来看看苏东坡的这首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