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背景: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以长安陷落为背景。当时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作品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伤国破城春。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含义:“国破”无物,掳掠一空;“城春”无人,杀戳逃亡殆尽。自然界的春天来临,国家仍无春色。(简或选)
3.“感时”“恨别”所包含融的国恨家愁:一是感伤时事艰难,人见春花而溅泪;怅恨离别,人闻鸟鸣而惊心。又一是花似有知,感时而溅泪;怅恨离别,鸟亦惊心。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以前说为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天来了,诗人站在高处远望,春望所见是山河依旧,可是国都长安已经沦陷,城池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乱草丛生,林木荒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如果一个人内心是痛苦的,越是遇到乐景,越发会引发更多的痛苦,乐景表现哀情是诗歌常用的文学手法,比如《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景色越是美好,心中的悲伤越发浓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出自唐·杜甫《春望》。
国:指国都。这两句大意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只有山河依旧;春回大地,春临城郭,唯见草木丛生。
这首诗写于安史叛军攻破唐都长安之后。
宋·司马光《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点出此二句明为写景,实为抒怀,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的实质。 从艺术上看,此二句对仗工巧,圆熟自然,将触目惊心的“国破”,与富有生机的“城春”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
“山河在”与“草木深”与前语意义相悖,表面看来似乎平淡无奇,实则功力异常。无怪明·胡震亨《唐音癸签》称此联为:“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可用来描绘战后的春色,抒发对国事的关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