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诗词鉴赏 2024-08-19 3 0

古代送别为什么是在“十里长亭”?

我是历史逸事,我来回答。

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

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是什么意思

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

秦汉时期,亭成为各地方的治安机构。

如《后汉·百官志》载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索绳以执贼。亭长旧名负弩,改为亭长。或为亭父。"

刘邦就做过亭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驿逐渐取代亭制,后来亭、驿也废弃不用。慢慢的,亭发展为筑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

如《说文解字》上载∶"亭,人所安定也。

《释名·释宫释》∶"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

宋朝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及《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这里所提到的"十里长亭",都是指送别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古人把"十里长亭"泛指送别的地方呢?

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到秦汉时期,亭成为各地方的治安机构,如《后汉·百官志》载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索绳以执贼。亭长旧名负弩,改为亭长。或为亭父。"

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驿逐渐取代亭制,但之后亭、驿也废弃不用。慢慢的,亭发展为筑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说文解字》上载∶"亭,人所安定也。"及《释名·释宫释》∶"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又《风俗通》∶"亭,留也,行旅宿会之所馆也。"同时,有的人也用来作为迎宾送客的场所。

当时,道路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倪璠·注:"《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因此,长亭又称为"十里长亭",而近城的十里长亭经常是人们送别的地方。

长亭、杨柳、美酒、南浦等字眼在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都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十里长亭”一词出自《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另外诗词多有所见,如《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如《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很多诗词与文化著作中所提到的"十里长亭",基本上是指送别的地方。为什么文人墨客送别亲朋好友时都喜欢"十里长亭"呢?亭最初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后来就演变为各地方最小的治安机构,如《后汉·百官志》载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索绳以执贼。亭长旧名负弩,改为亭长。或为亭父。"再后来,由“驿”逐渐取代“亭”制,最后“亭”、“驿”也废弃不用。亭发展为筑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根据《释名·释宫释》记载∶"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民间也有的人也用来作为迎宾送客的场所。根据《白孔六帖》记载:“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因此,长亭又称为"十里长亭",道路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而近城的十里长亭经常是人们送别的地方。所以有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也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长亭"也就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用词。随着中华园林文化的发展与建筑文化的传承,亭开出现在中国园林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建筑物。到隋唐时期,园林庭院中筑亭已经很普及,慢慢的“亭”的建筑多也更精巧。我们常常在诗词文化中看到的"十里长亭",一般都是蕴含着离情依依的惜别情愫。颇具意境,这种伤感随着文人墨客的传承与借鉴发扬,久而久之,这种意境也就约定俗成了,"十里长亭"就被用来泛指送别的地方。

谢谢邀请

秦汉时期在村庄之间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每一长亭,设置一亭长,负责给驿道上往来的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那么秦汉时期,一里有多少呢?

在《春秋·谷梁传》曾有记载:“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自周代确立井田制中规定,方一里,耕地九百亩,四边各一里(三百步),清代知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曾引《谷梁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

秦汉时期的“步”,在现在被叫“双步”,意思是左右脚都迈一次,这是一个较为粗略的计量单位,无法精准地去计算。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为,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现在的19.91厘米.到战国时,一尺是现在的23.12厘米左右,但事实上,各诸侯国的一尺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后来秦统一六国,重新确定度量衡,当时秦朝一尺为现在的23.1cm,而一秦步,合秦尺6尺,故秦步实长大约1.39m,一里三百步,长约417m,十里长亭的直线距离大概为4170M,合计4.17公里。

西汉穿孔木尺,现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一个正常的现代每小时约为4.5公里,古代受道路、鞋子的影响,全力走一小时4.17公里,也是说的过去的,因此在长亭成为驻足休息之地。

古代鞋子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如《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 为泗水亭长。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故又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

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十里长亭一词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为了诗词长短及韵律的需要,又往往简称长亭。

长亭、杨柳、美酒、南浦等字眼在古人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都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遂为送别之地。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中也有“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之句,饮酒亦为送行时常见场面。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描写的送别场面,则即有长亭,也有杨柳,还有美酒,实为送别诗词之佳作名篇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全诗?

诗词名:菩萨蛮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什么意思?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意思是: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唐代: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译文:

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仍是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