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饮清露”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作《蝉》诗中的一句。这句诗表面上描绘的是蝉的形态和食性,实际上却寓含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析这句诗的字面意义。“垂緌”指的是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相似,故称为“垂緌”。“饮清露”则是指蝉以纯净的露水为食。这句诗通过描绘蝉的触须和食性,展现出了蝉的清新、高洁的形象。
然而,这句诗的象征意义更为深远。在古代,蝉被视为一种具有高尚品行的昆虫。它栖居在高处,饮食纯净的露水,因此被赋予了高洁、清远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与诗人虞世南的品行志趣相契合,使得这句诗成为了一种自我表白的表达。
在虞世南的笔下,蝉成为了具有高洁品行的象征,而诗人自己也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追求高洁、清远的人生态度。这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寄托个人情感和志向的写法,正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咏物托志的手法。
综上所述,“垂緌饮清露”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蝉的形态和食性,更通过咏物托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虞世南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这种象征意义和写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启示。
是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的蝉。是鸣蝉,俗又称秋蝉。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这两句话赏析如下: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
原诗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翻译如下: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