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的生卒年不详,历史上没有记载其活了几岁。中国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当时鲁国贤臣柳下惠(柳下季)之弟,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氏。
《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载,跖为鲁国大夫展禽(柳下惠)之弟,说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
庄子认为知足无争,保养心性,才是安乐长生之道。所以本篇通过三段故事猛烈抨击了儒家所推崇的仁义学说,借盗跖之口讽刺了世俗儒士对荣华富贵的追逐,提出人活于世就应尊重自然本性的主张,“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提倡顺天之理,轻利全生。
《盗跖》一篇,虽是哲学辩难之作,却使人毫无晦涩之感。尤其是前半篇所写的孔子游说盗跖的故事,更像一部血肉丰满的******,读来饶有兴味。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篇这种对儒家学说、儒者风范直截了当地破口大骂,历来文士颇耿耿于怀,提倡“道统”的韩愈就认为此篇“讥毁列圣,戏剧夫子,盖效颦庄、老而失之者”(《归有光、文震孟〈南华真经评注〉引》)。苏东坡也以为这个篇章非庄子所作,盖后世伪托或别家杂入。
虽然《盗跖》中对孔子的言语不若《寓言》中“吾且不得及彼乎”那般恭敬,却也不违老庄对于道性的阐释。盗跖虽只是草莽大盗,***如麻,却不汲汲于封城封侯,反倒安适于随性逍遥的人生,哪怕落个千古恶名也毫不经心,这是多么放达洒脱的人生境界!
《孔子说盗跖》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讲述孔子与盗跖之间的故事。
在这则故事中,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盗跖的随从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侵袭各国。他们穿室破户,抢走牛马,掠夺妇女,贪得无厌又不念亲友,不顾父母兄弟之情,也不祭祀祖先;所过之处,大国严守城池,小国坚守城堡,百姓都为他们所苦。
孔子对柳下季说:“父亲要教导儿子,兄长要教育弟弟。如果父亲不能教导儿子,兄长不能教育弟弟,那么世上就没有人看重父子兄弟之亲了。现在先生是当世的才智之士,而弟弟却是为祸天下的盗跖。先生不能教育规训他,我私下为您感到羞愧!请先生允许我去劝说他。”
这则寓言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亲情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盗跖作为故事中的反面人物,孔子通过规劝和教诲的方式试图让他回归正道。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对于社会道德、家庭***的重视和维护。
总之,《孔子说盗跖》是一则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寓言故事,通过孔子与盗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探讨了道德、***、亲情等重要议题,对于我们思考和认识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盗跖》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庄子·盗跖》:“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又,《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史记索隐》:“盗跖,柳下惠之弟。”《史记正义》按:“跖者,黄帝时大盗之名。以柳下惠弟为天下大盗,故世放古,号之盗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