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闻猿愁下一句是什么,寂寞闻猿愁下一句

tamoadmin 诗词推荐 2024-08-28 8 0

李白诗文惊世骇俗表现在哪里?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没有去过泰山的人也就深信了这“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山;

今日谈李白,暂且将李白写的诗文放一放,先说说写李白的诗。

(图:李白像)

寂寂闻猿愁下一句是什么,寂寞闻猿愁下一句

写李白最多的,还要数杜甫这位“迷弟”了。

随便拿一首为例:

《春日忆李白》

唐代: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李白-惟有饮者留其名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李白诗文的惊世骇俗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跌宕起伏、纵横四海的人生历程和惊才绝艳、卓尔不群、俯视众生的精神气质加持。具体表现则是渊源于楚辞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通过超凡脱俗的想象、大胆雄奇的夸张、清新犀利的比喻以及各类诗文尤其是古诗歌行体的熟练运用彰显得淋漓尽致。出蜀漫游,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下江南,散金三十余万。进京供奉翰林,是众星捧月万人之上。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是“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就算赐金放还,也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也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即使死去,也有“踏月而归”的美传。在诗歌创作上,他的惊世骇俗、他的精神气质又尤其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比喻释放出来。小小的天姥山,在他眼里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有“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也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在庐山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愁时是“白发三千丈”,痛快则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是大鹏,注定是扶摇万里。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首先,李白的诗文用“惊世骇俗”来描述有点不贴切,如果必要用短语来形容,那应该是“惊才绝艳,遗世独立”。

其实小屈觉得,还有一段描述也十分契合李白的诗文气质: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曹植嗜酒,李白亦嗜酒,他俩应该算是跨越时空的知己。两人文风磊落而飘逸。读他俩的诗文,扑面而来的,除了出尘之气,更多的是那种热爱国家,热爱山河大地的澎湃朝气。

对比两者的诗文:

李白一首诗争议上千年,短短6个字便惊世骇俗,至今无人能敌

众所周知,唐诗在中国文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诗仙李白更是在唐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时豪爽、洒脱和飘逸,之所以说他活的洒脱飘逸,是因为不论自己是失意还是得志,都会将这些写在诗中,而李白的豪爽,更是因为从不讲***追求的功名看得很重,而他又有点骄傲,毕竟他的文***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十分擅长写情诗,与其他的诗相比较,李白的情诗更加地动人和抒情,至今他的一些情诗还被后人所称赞,譬如:“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一句诗可谓是有惊世骇俗之笔,同时“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笔者要跟大家讨论的诗,是诗仙李白一首被争议上千年的诗,虽然在开篇只有短短的6个字,但是字字惊世骇俗,千年来无人能敌。

这便是《秋风词》,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在秋风落叶中,本来已经栖息的寒鸦再次被惊醒,然而对于离别的人来说,已经是思念成海,不知道身处两地的人何时才能相见,在这个深秋的晚上,因为想念心中的那个人而无法入眠,只有踏入了相思之门,才知道相思是多么的折磨人,在这长长的相思中,更多的是两人的回忆,一旦相思之门开启,就陷入无尽的思念之中,早知道今日相思的苦,宁愿当初成路人。

然而在这首诗中,有一点被争议了上千年,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词,但是再简单不过的诗体内涵让这种说法并不成立,而更多的人说这是唐诗,但是并没有遵循唐诗的基本格式:五绝七绝。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李白的自创体,毕竟作为诗仙的李白,作诗已经成为信手拈来的事情,而诗和词的格式已经不能限制他的发挥了。

同时这首诗还有一点存在争议,就是后半部分,从“入我相思门”被认为是他人所作,毕竟诗风转变太大,同时与前面的也并不对仗。

然而争议并没有影响这首诗惊世骇俗的一面,虽然开篇仅仅用了“秋风清”、“秋月明”6个字,但是能够让读者瞬间进入晚秋的意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落叶和寒鸦更是添加了几分凄凉,再加上后面几句诗的点缀,更加把对一个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样经典的开篇,也让后人争相模仿,但是上千年过去了,依旧无人能敌李白这短短的6个字。


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历史背景?

在李白写这首诗的四年前爆发了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在这次战乱中,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后来,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帝位。

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对内情并不明白,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镇压,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在浔阳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

次年西行至巫山时遇赦,他即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在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

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是李白在唐代服役期间的创作,具体的历史背景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舒展发展,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潮也达到了巅峰。
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表达了他的个性和人生态度。其中《早发白帝城》和《渡荆门送别》等作品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词句以其豪迈、壮丽的气势被广泛传诵。
这一时期正值唐朝初期,唐朝皇帝李世民通过武力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内部稳定。与此同时,李白和一些文人墨客也在都城长安相聚,形成了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社交圈。
在这个背景下,李白思想超逸、胸怀壮志,他不满于朝廷的官僚体制和功利之道,心向繁华背后的自然山川和浩渺天空,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他乘舟经过万重山,表达了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愿望。这一诗句展现了唐代文人的不羁情怀和对自然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的某些特点。

回答如下: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因作《永王东巡歌》受到牵连,而后被流放夜郎。辗转半途中,朝廷因为关中发生旱灾于是大赦天下,李白所幸被赦免。于是顺长江而下江夏拜访友人。这首诗正是途中所作。

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彩”字可圈点,突出愉悦之情,其余白描;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亦作白描,而“一日”二字正为下文作铺垫。由此见,上二句平平无奇,我们再看后二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仍作白描,不过“猿声”二字值得寻味。唐人诗中常见“猿”字,如李白有别诗“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孟浩然有诗“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等。因猿啼之声有如悲鸣,自古用以渲染忧愁之氛围。

而在此诗中,李白面对两岸猿愁,在联系之前的经历,应是有所触动的。在分神之际,“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看似矛盾,实则合理,恰到好处。

因此,这首诗决不是现代翻译的那样一路敞怀或重在气势,而是突出景物与内心的矛盾,回环生象。至于个中意味,除了李白自己,让人是想象不出的。

历史背景是:

舟过万重山是写实,但并非实事实写。李白并没有经过三峡,固然“两岸猿声啼不住”,他却未曾经历。他只是将“轻舟”“过万重山”作为隐喻,表现他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

因此,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历史背景,更多的是反映了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