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词句,葬花吟词句解读

tamoadmin 诗词鉴赏 2024-08-29 2 0

黛玉葬花悲切之极,宝玉听到《葬花吟》后也悲切之极,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吗?

黛玉葬花悲切之极,宝玉听到《葬花吟》后也悲切之极,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吗?

  我觉得《葬花吟》是写得相当好的一首符合黛玉身份和处境的诗词。以我个人浅薄的诗文感悟来看,黛玉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要写出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或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厚重沧桑,肯定是不合适的。孤女黛玉生活在贾府,她有很多时候是很伤心的(虽然外人看来,她根本没必要伤心),当她看到花瓣满地时,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感慨,然后吟诵出来的,就是咱们看见的《葬花吟》。入情入理,直白易读易懂,感情相当强烈,听者读者很容易被她的悲伤影响,虽然未必完全依照格律,用多少典,对仗如何,我个人觉得,吟得好。

  好诗好词是什么样的呢?林黛玉曾说过,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不以词害意,想想床前明月光这样的,虽不高深,却也千古流芳。倒是那些拼了命作出来的,晦涩难懂很小众。

葬花吟词句,葬花吟词句解读

  宝玉听到了,是个什么反应呢?原文我就不贴了,总之,一个悲字了得,两人都异常伤心,为什么宝玉会伤心?因为他懂了她的悲,懂得她的痛。

  林黛玉是仙子转世,比一般人聪明也敏感得多。她其实比谁都可怜,她父母双亡,她也没有兄弟姊妹,甚至连个近一点的林氏家族宗亲都没有,家族接近于覆灭,放在那个时代,没有男子就是绝户,她是个绝户女。相较于湘云,好歹还有叔婶,从宗法上来说,不至于是个孤女,宝钗虽无父亲,却有母兄,她们比她,都要好上许多——钱不钱的,其实是另一回事,一个人要有家族归属才是好事,哪怕这个家族再差,有总比没有好。在一点上,黛玉和妙玉,其实是相当像的。

  黛玉为什么会被宝钗打动内心,结为金兰呢?因为她们都领悟到了繁华必然毁灭,命运无以抗争的痛苦,宝钗是以雪洞等来表现,而黛玉呢?她的表现就是葬花吟了,亲人离丧,痛入骨髓,所以她作的诗词往往带着悲音,而这一点,宝玉是一看就懂。所以他护着她,纵着她,给这个可怜的心爱的姑娘,一点点温暖:横竖有咱们的就行了,管它世界如何翻覆,我只要有你就够了——在这个必然会消亡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个人,始终愿意陪着她,欢笑或者流泪,也很好了。(文/宛如清扬)

林黛玉因为担心贾宝玉被贾政责难,所以晚上来到怡红院中打听打听,谁知道吃了晴雯一个闭门羹,耳中却听到宝钗和宝玉的笑语之声,因此误以为宝玉对自己产生嫌弃之心,心中不免又气又悲。

恰好第二天芒种节祭饯花神退位,众姐妹热热闹闹花枝招展,独黛玉心中郁结,见到落红满地由不得感怀身世,哭吟了一首千古绝唱葬花词,宝玉听了不觉痴倒。

这两个人从小一桌吃一床睡,果真是一对知心之人,虽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的多愁伤感,孤苦伶仃,只有宝玉才能理解疼惜,黛玉的小性拈酸,亦只有宝玉能够无条件容纳。而宝玉的乖僻愚顽,似傻如狂也只有黛玉深深的了解和珍惜。


一首葬花词,于黛玉来说是感怀身世,借落花抒发自身飘泊寄人篱下,未来无可寄托的悲伤。宝玉听到后则先不过点头赞叹,到后不觉恸倒。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 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 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贾宝玉由黛玉推到宝钗,由宝钗推到自身乃至一切自然界万物,悟到整个世界因情而生,因情而死,美好的生命及万物终将逝去不可追,是深深的无奈和入骨的心痛之感,所以其伤恸比林妹妹更甚!

“心有灵犀一点通”,多用来比喻彼此之间心意相通,心思能够心领神会;尤其指男女之间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对于宝玉和黛玉来说,确实存在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就宝玉听到《葬花吟》之后的悲切来说,远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那么简单。

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晴雯不给黛玉开门,黛玉将其错疑在宝玉身上;一个是正值饯花之期,满地落花勾起她的伤春惜花之情,进而惜花悲己。而宝玉悲切的直接原因,在于从《葬花吟》里感受到了林妹妹的悲切,捕捉到了“如花美眷,敌不过似水流年”的伤感与无奈,为林妹妹而悲,也为大观园里那些水做的女子而悲。

从深层上来看,黛玉葬花的悲切与宝玉听到《葬花吟》后的悲切,其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即黛玉与宝玉都是“痴人”。正如黛玉听到山坡上的悲声时,自己心里所想:“***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

黛玉与宝玉的“痴”,体现在对所有生命存在一种悲悯情怀。在贾府下人眼里,宝玉“时常没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而黛玉自不用说,为落花缝制香囊,还将落花细心埋葬,同时还不忘吟诵一曲《葬花吟》。在他们俩看来,万物皆有灵性。望月抒怀,对花泪垂,伤春悲秋,无处不流淌着对于生命的敬畏与留恋。

黛玉与宝玉的悲切,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无力,是“如花美眷,敌不过似水流年”的哀伤,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悲凉。这不是简单的心意相通,是灵魂深处的共鸣,是对万事万物的悲悯。

正因为有了这种悲悯,对于自然界万物有了同理之心,宝黛才将自己的生命与万事万物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成为命运共同体。黛玉的前世本就是“绛珠仙草”,黛玉饯花葬花,也是心忧本命,心怀命运的无常之感。宝玉与燕子说话,与鱼儿聊天,也是将自己置于与万物平等的地位,能够从自然界的鸟语花香之中感受到天地的灵气。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也就象征着人类生命的繁荣与衰落。宝玉与黛玉,都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轮回与命运的无常。

这首《葬花词》能够让宝玉如此悲切,那是因为他与宝玉有着共同的悲悯情怀,都是俗世不可多得的“痴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确是宝黛之爱存在的境界,但以此来阐释悲切之极的成因,终究是单薄了一些。

谢邀。你说的黛玉葬花时与宝玉二人伤心恸哭的情景,心有灵犀一点通,也讲得过去。但这句诗用在黛玉初到贾府,与宝玉第一次相见时的似曾相识的桥段,我觉得更帖切一些。

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飞双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般以为是指热恋中的男女,心心相印,心灵契合。一见钟情,并且知晓对方和自己是一样的心思。这种爱慕的信息,也许只需一个眼神便能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对方,对方也能分毫不差地捕获到,奇妙吧?

黛玉的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我今葬尔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这段词太悲凄了,即使现在的我们,读起来都不免动容,何况多情的宝二爷了。黛玉父母早亡,孤身寄人篱下,坎坷的身世造就了她多愁善感,内向的性格,而正是这种性格,才会吟出这首催人泪下的葬花吟。

宝黛之间是青梅竹马式的爱情。再后来才逐渐的成长中,黛玉渐渐因饱读诗书而把精神层次越发拔高了。她不同于大观园内一般女子,只是希望日后得配如意郎君的世俗婚姻。

她追求的是“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知己式的爱情。

文本中黛玉葬花的背景是因为与宝玉又闹了别扭,宝玉被他父亲叫走,黛玉又悬心了一天。到晚上还是没有见到宝玉,黛玉不放心前去怡红院探望宝玉。偏偏遇上晴雯心情不好,吃了怡红院的闭门羹。黛玉委屈不已,站在怡红院门口久久哭泣,后又见宝玉送宝钗从怡红院内出来,黛玉误会加深,回潇湘馆后直哭了半夜。

第二天,黛玉含悲带气建花冢,葬落花,以花托言,悲啼发泄。

宝玉前去潇湘馆看黛玉,黛玉不理睬。后在黛玉葬花处不意听到黛玉口内所念之诗,哭倒在地。

此番“哭倒”,与其说是心有灵犀,倒不如说是怜惜至深。

此时的宝玉对黛玉,虽有青年男女的爱意,但是从他对薛宝钗的一段雪臂而心生羡慕,又每见到“龄官”“二丫头”等等,一干妙龄且性情略特别些的女子,就忍不住一番遥思怜爱之心来看,他的爱情观此时尚未抵达知己式爱情的高度。

还是在萌芽状态,离“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若是能“通”,黛玉也就放心了,也不用时常哭泣了。

可以说,黛玉的爱情观则比宝玉成熟得早一点。黛玉这番哭泣,这番表述,确实有一点惊醒宝玉的意味。

花开花落花满天的下句?

1.【葬花吟】 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2.《千年缘》歌词

花开花落花满天,情来情去情随缘

花开花落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留不住春来春往春景残

花开花落花满天下一句是留不住春来春往春景残。

出自李清照《残花令》。全文是盼不到花开花落花满天,留不住春来春往春景残,一杯苦酒三更酿,几分娇颜淡梳妆,盼,盼,盼,等不及雁南雁北雁归年,挡不去风起风寒风啸崖,孤芳自赏无人赞,羞花几许暗自怜,残,残,残,半朵无奈沾花颜,几许相思何人见,千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