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韩少府见访古诗配图,喜韩少府见访古诗朗读***

tamoadmin 诗词推荐 2024-08-30 4 0

谁知道一首莆田籍诗人写的古诗?

胡令能 生卒年、籍贯不详人。晚唐诗人。年青时当过木匠和铁匠,被人称为“胡钉铰”。后来信仰佛教,隐居福建莆田。他写的诗流传下来的仅四首。 补充: 胡令能诗集 胡令能,莆田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小儿垂钓》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喜韩少府见访古诗配图,喜韩少府见访古诗朗读视频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喜韩少府见访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作咏绣障)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胡令能写的诗有什么特点?

胡令能的诗有什么特点?

胡令能,唐朝诗人,曾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业,人称“胡钉铰”。传说他梦到有人剖开自己的肚子,把一卷书放进里面,而后开始能够作诗。

他的诗现仅存四首:

1.《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喜韩少府见访》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看荷花出草堂。儿童不惧见马车,走入芦花深处藏。

3.《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4.《王昭君》

一是,生活气息十足。每首诗似一则小故事娓娓道来,就连写历史人物,如《王昭君》,也画面感极强。

二是,语言浅显、直白。不用典铺陈,无修辞修饰,首首都是白描手法叙事,情景交融。

三是,充满情趣。或借儿童口吻,或借女性口吻,极有天真意趣。

我是野山楂7072,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同时非常感谢提问者能提出问题。

胡令能生于785年,卒于826年。唐代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自小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歌不多,保留至今的只有四首七绝诗《小儿垂钓》、《喜韩少府见访》、《咏绣障》、《王昭君》。

其中一首《小儿垂钓》是最为熟悉。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这时有人问路,它老远就招着小手,不敢大声应答,唯恐鱼儿被吓跑。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小孩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述,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这首诗从形态和神态两个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小儿垂钓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把一幅童趣的画面绘制的十分清晰,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作品。

《喜韩少府见访》忽闻梅福来相仿,笑著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这首诗是写"我"听到梅福前来造访的所见的喜悦心情和孩童的那种天真、调皮、无邪的表现心理也极其富有生活气息。

由此可见,胡令能的诗,语言特别浅显、精炼,构思精巧,画面感很强刻画人物及表现形态栩栩如生极其富有生活情趣。

谢谢邀请。

胡令能(785-826年),唐代诗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河南郑州中牟县人,隐居圃田(河南省郑州市中牟莆田)。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传说诗人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诗4首。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喜韩少府见访》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王昭君》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1.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本题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2.王昭君

胡令能

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3.小儿垂钓

胡令能的四首古诗?

1.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本题作胡令能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2.王昭君胡令能胡风似剑锼人骨,汉月如钩钓胃肠。

魂梦不知身在路,夜来犹自到昭阳。

3.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喜韩少府见访胡令能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