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妾一身安社稷,遣妾一身安社稷天下何处用将军

tamoadmin 诗词解读 2024-08-31 6 0

明朝的“不割地不纳贡”,是“气节”原因,还是政治或军事上的原因呢?


”遣妾一人安天下,不知何处用将军”。大明一朝历经16帝、传12世、享国276年,自定鼎立国从“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这个由***主政的朝代,一改汉唐和亲的怀柔政策,扭转两宋富而赔款纳贡、弱而割地求和、避而宗室受辱的情境,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泱泱大国威布***、名伏四夷。伟哉,大明汉国!壮哉,日月同辉!

或许,有人听了不舒服就会说。朱元璋凶残狡虐、戮臣无数;大明帝嬉戏荒政、失权于东林、阉宦。“土木堡之变”,君王被擒,大失国格。是的,明朝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瑕,历国二七六载,年年都有喷点;承传一十六帝,个个皆有不是,实在让追求完美的明粉们,也让逄朱就喷的明黑们失望了。但天子恪守国门,方有君王被擒,你缩的远远,啥事都不会发生。煌煌青史之上的“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此“四不”之政策,总是真的吧?这种天生的傲骨,够不够大明朝屹立于百朝之前?算不算个气吞万里如虎的汉国呢?



遣妾一身安社稷,遣妾一身安社稷天下何处用将军

下面分析一下这个闪光点,大明是凭什么做到的?

一,朱元璋以红巾军摧元立国之后,那时,周边的少民,由于元帝国的压制,一直都很孱弱无力。元朝崩溃后,沦为北元的大元帝国,更是丧失了争夺中原的物质条件,即便有勇气南下,也不构成对大明的实质上威胁。太祖通过设立军事卫所屯边,战时为剑、平时成犁;通过分封诸子戍边保境,战时为屏、平时为障。当然,这个设想被永乐帝破坏了,不过还好,永乐帝的数征漠北、七下南洋,境域幅射越南、印尼。宣告了大明国力,神一般的存在。有了深厚仁泽中华文化的背书,八方来朝、四夷拜贡变得如此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在这个时期,“四不”政策是靠澎湃如涛的军事实力来保征的。

二,及至明朝中叶,军事力量有所下降,与周边渐成相持之势,并互有攻防。“土木堡事变”之时,明英宗领20万兵,亲征蒙古瓦刺部。不料,被瓦剌南下,围堵于怀来土木堡,明英宗猝被瓦刺,擒为人质,兵溃失数万,损文臣武将66员。这都不曾使明王朝屈服。最终,瓦刺部不得不放还了明英宗,还害得大明多了一个两皇帝PK的“夺门之变”。这一点,强汉盛唐都不曾做到过,更是达到连富裕两宋做梦也够不着的高度。



从数千年的皇帝集权制的高度来说,皇帝被擒,得失利弊的不仅是国格,考验的更是失去了皇帝后,初创于明的“内阁制”,能不能把持住一个国家的重心,不至于使之一下子轰然倒塌,明朝显然是做到了。既然做到了”失帝不失国”,太祖镇制的“内阁制”,无疑凸显了内阁制的“皇权虽系于一帝,国祚却决于内阁”的优越性。如此一来,大明便有了“皇帝随便抓,抓了也得放”的雍容的气度,也切实降低了御驾亲征对国家的致命损害。

从瓦刺部对明英宗的擒放,小编没觉得,大明国格在何处被丧失。在明中期,不管是明正统、天顺帝(即明英宗)的”土木堡***”,还是明万历帝的”三大征”对日夷、蒙夷、苗夷的打击,都说明了大明帝国对四方藩夷,一言不合、便御驾亲征的洒脱和无畏。在这个时期,运作纯熟的“内阁制”,对大明的“四不”政策的保护,是不言而喻的。



三,明朝是汉族建立的最有傲骨的王朝,从立国之始,以强大的军力来保持这种气节;到朝至半途的,以成熟的政制保证了对这种骨气的鼎助;直到亡国将终,以近三百年来,所积攒下来的傲然天地的气度,完成对“四不”政策的泣血挽留。即便难至小冰河时期的赤地千地,李闯对晚明***的掏心剜肺,后金(即后来的大清朝)对沃野中原的虎视眈眈,明朝始终不曾与四夷,跪订半个城下之盟,也从不主动摇尾乞怜。对待四夷,终明一朝,就是高悬朝门一句话,“竭诚欢迎来搞,不服皇帝***”。

明朝对外敌铁骨铮铮,毫不妥协。

对敌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诠释大明宁死不屈的精神,彰显大明帝国威震天下。

公元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发兵三十万,侵略朝鲜本岛为跳板,欲染指大明王朝中原国土。明神宗万历帝朱翔钧龙颜大怒:倭寇入侵朝鲜,以其为跳板,欲侵忧我大明,朝鲜一失,唇亡齿寒。跳梁小丑,虽远必戮。

万历帝任命祖承训先率五千兵马入朝作战,李如松主帅率六万大军殿后入战。平壤一战,李如松明***炮狂轰平壤城倭寇,日将西野行长率军撤退逃离。明军大胜。

碧蹄馆之战,五千明军攻打三万倭寇,李如松敲山震虎,倭寇皆以为四面受敌,军心大乱,怆惶逃窜。

公元1598年,露梁海战,明将邓子龙火烧连营,歼灭倭寇舰队。

大明抗日援朝完胜日本人,令到日本人三百年期间再也不敢觐中***土。

公元1620年,大明广东水师在屯门海战击败葡萄牙舰队。随后葡萄牙人租借香山县澳门岛屿,乖乖付清年租租地款。

网上一直流传着所谓的“大明祖训”:“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然而这句话于史无载,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后人替朱元璋编排出来的——而且顶多是这几年网络发达之后编排出来的。

所谓的“不纳贡”,除了两宋那种只有半壁江山还真的打不过北边少数民族的朝代(两宋为了面子还得叫“岁币”不叫“纳贡”),实际上是中原王朝的常态。因为中国一直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就算被人打也是不能给人纳贡的,否则不光丢脸,更是没办法维持国际秩序。就像今天的美国,在越南、伊拉克、阿富汗打得再惨,顶多就是撤走,绝对不会赔钱。

至于“不割地”,中国古代其实没有现代意义上“领土”和“边境”的概念,北方边界一直是随着国家控制能力的消长而变动的。比如明太祖时,开平等地都设卫守御,到了宣宗时,边境内撤,宣、大、蓟、辽就成为边境了。所以说,古代大多数朝代对北边游牧民族都没有“割地”,只有“守弃”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