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
她生活在两宋之交。早期词清新婉丽,多写少女明快生活和婚后相思情意。南渡后词风大变,多悲叹身世,感怀国事之作,格调深沉而感伤。这首如梦令就是她年少时所作。全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首句常记二字,点明这是—首回忆词。第二句—语双关,既说明酒醉而迷途,又隐指风景迷人,自己才会流连忘返。前两句并未直接写景,却从侧面衬托出风景醉人。笫三四句—个误字,道出了词人走错路后的诧异心情,好奇之心。深字则描绘出荷叶茂密的样子。末句于前文兴尽后又起***:舟上少女奋力摇桨,桨声、嬉闹声惊起滩上水鸟。这样的结句加上争渡二字的连用,更赋于了小令明快的节奏,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这首小令写作手法独特。词人并没有刻意写景,只抽取了游玩过程中的几个片段,就像拉家常—样用浅白的语言说出来,而充满了感情。从而刻画出词人年少时那种健康.开朗.欢乐的心境,以及对自然的沉醉,对生活的热爱,全都表达于其中,读之便能轻松体会得到,却看不到雕琢的痕迹。
至于写作背景,即词人年少时与好友—次泛舟游湖经历。前文巳涉及,不赘述。
说起女词人,宋代李清照是不能绕过去的。作为婉约词派代表,她艺术造诣较高,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藏书丰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婚后,俩人拥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爱好,她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所以她早期的生活是比较优裕的。但是金兵入据中原后,他们流寓南方,丈夫赵明诚病死,她的境遇孤苦。所以她的词作,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一首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首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应该是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写的。这时得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尤其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因此诗兴***,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因“日暮”“酒醉”不知归处,才会误入荷花塘,只因“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我所了解李清照写的《如梦令》共有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先说《常记》吧!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首追忆性质的小令,而我在查阅资料时也看到另一种说法。那是李清照到汴京看望做官的父亲时,一次随友人游玩写下的,并迅速在京城传颂(大概相当于一首网红歌曲迅速走红吧😄)。写作时的年龄应该超不过15、6岁,因为据记载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完婚,当时她凭借这首词在京师文化圈已小有名气。我个人认为这种探究和文考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比如词的风格清新纯净,有一种涉世未深却别开生面的意境,也符合懵懂少女的形象!
再说《昨夜》,这首词是李清照中年时创作的。大概是赵明诚在外地做官,两人两地分居的那段时期所做。整首词的意境慵懒、落寞和无奈。同时期还有《一剪梅》等多首作品,像‘月满西楼、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写离愁的句子,多出自这一时期。另据李清照之所以未跟随赵明诚去外地,是因为赵家因李未能生育子嗣而心生嫌隙,赵明诚娶了小老婆,离愁别怨全部跃然纸上。词中描写因喝醉酒而沉睡不醒,‘海棠依旧’暗示沉闷没有变化的生活。可见创作功底极深、画面感极强,作者写情写意写景已达到巅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