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为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tamoadmin 诗词鉴赏 2024-08-31 3 0

结发为夫妻典故?

结发夫妻的典故 汉·苏武《诗四首》之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在浙南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元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

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

而“投丝慰情”则是结发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发,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此慰藉结发之情。”

结发为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在洞房花烛夜喝完交杯酒之后,新郎新娘就床而坐,各自剪掉自己的一缕头发,把这两缕头发,互相缠绕起来,表示彼此两个人结发同心,生死相依。

古代还有诗作为一个总结,交丝结龙凤,吕***洁云霞,一寸同心缕,千年长命花。也就是说,两个人有牢固结合结伴相老的意思,意味着新婚夫妻恩爱缠绵,能够白头偕老。所以结发就有了成婚的意思,人们就把第一次结婚称之为结发夫妻。

结发:古时候,“结”通“髻”,髻,挽发而结之于顶,结发最初之意即总发。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旧题苏武作

在我国古代,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那时男子到二十岁时要行“冠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叫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表示成年了。所以,男子二十岁也称“弱冠”。女子到十五岁行“笄簪子礼”,即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长大成人了。所以女子十五岁也叫“及笄”。可见“结发”一词原指男女年轻的时候。当女子订婚后,即用丝缨束住发辫,表示她已经有了对象,到成婚的当夜,由新郎解下。

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中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此种礼仪是结发的变种,盛行于唐、宋以后。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为“结发夫妻”,即元配夫妻,若再婚,男方称续弦。

结发为夫妻什么意思?

为什么我们管原配夫妻又叫“结发夫妻”呢?因为头发在古人的心目中相当重要,头发也代表着文明社会的礼仪风范,同时古人又认为身体发肤都受之于父母,不可轻易损伤,要剪发都是要遇到大事。

此外,头发又是肾之精华,肝之血余,从这个角度来看,男女的第一次结合就是精血的结合,所以把双方剪下来的头发挽在一起就象征着血脉相融。

就是男未婚,女未嫁,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彼此都给对方的感觉良好,且经双方父母同意或双方商量一致,选定日子,下聘礼,若在古代就不用领取结婚证直接拜堂成亲就可以了。若在现代就要先领取结婚证才可以真正成为夫妻。以上就是本人对结发为夫妻的理解。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意思是怎么解释?

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然而今读诗中“征夫怀往路”、“行役在战场”诸语,诗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即将应征出战的青年男子,作品所表现的也是汉代末期常见的征夫别妻的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一对青年男女正沉浸在新婚的欢愉之中。“结发”是古代男子二十束发加冠、女子十五束发为笄表示成年的一种仪式,诗中的青年男女到了这个人生的美好时刻便结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嬿婉”语出《诗·邶风·新台》:“嬿婉求之”,和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两人的爱情生活非常融洽,亲密无间。这一段用墨不多,却通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婚夫妇那种恩爱、琴瑟和谐的欢乐情景,把一种人生和青春的愉悦传递给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