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诗词欣赏 2024-09-07 5 0

孙仲谋到底是贬义还是褒义?

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率军攻打濡须口,孙权率七万大兵迎战曹操,并用水师包围曹操,曹操因此折损几千余人,被俘三千余人,曹操吃了败仗之后,躲在江北一直不出,双方对峙一个多月,在这期间,孙权亲自乘船从濡须口进去曹操兵马水营,曹手下窃以为孙权这是明目张胆的挑衅,准备迎战攻打。曹操制止,令严整军纪,不得放弩。孙权队伍在一路奏乐声中有序的返回。至于这音乐,大抵是是随身奏乐队。就这样,曹操眼看着这年纪只有26岁的孙权,舟船行军井然有序,渐行渐远,不禁脱口而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生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裴松之注《吴历》中有记载。

罗贯中先生著《三国演义》中同样有记载,第六十一回,曹操行军至濡须口,先差曹洪领兵三万铁甲兵,至江边,: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序,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孙权坐镇中间,左右文武,侍立两旁,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生儿子,豚犬耳!”。

就问你服不服?任意出去敌营,就问你有无这个胆量?那时孙权只有26岁,而且作为江东世家子弟,没有占的一点骄奢淫逸之风,反观刘表刘景生的两个儿子,与江东孙家一样,占据荆州这么多年,刘表刚死不久就引得骨肉相残,同室操戈,搞得荆州一片乌烟瘴气,曹操大军刚至,便已轻松得手,这包括荆州十万水师。反观孙权,不仅与曹操旗鼓相当,更是一身胆识过人,轻车从简亲至曹水营。难怪曹操如此感叹!


有一个插曲,话说孙权回去之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大抵是:“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有一纸条,“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意思是这江上春潮水快来了,你最好回去,我并不想占据这个天时,来日再战。曹操向众人说,孙权绝不会欺骗我,撤!也是英雄惜英雄,惺惺惜惺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什么意思

按照现在网上的一些观点,孙权被称为经验包、孙十万,把他多年攻打合肥未得黑出了翔。但是事情的另一方面,当赤壁之战时,曹操刚统一了河北,放眼北方无敌手,更是兵精粮足,气势正盛,准备一举荡平天下时,一个才26岁的年轻人,之前没有什么军事上的辉煌,这么一个人,能顶住压力对抗志在一统天下的曹操,这份气魄,就足以秒杀三国时大多数的二代们,更不要说信任周瑜,将所有家底儿交给他,自己对战事不瞎过问不乱指挥,这样的能力,对照一下我们自己26岁时的鸟样子,才能真正品出曹操这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真正赞美意味来。

孙仲谋,作为三国时期吴国国主,可谓当世之雄。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年代,最后也就三家称王,称帝。江东孙权就是其一。

所以我认为孙仲谋肯定是褒义。

再看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借用《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中:“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的典故,来抒发苏轼自己少年时,狂傲不羁的英雄事迹。以苏轼“词圣”自比孙权,可以看出,其对孙权的赞美之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开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直抒胸臆,当今为什么没有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人物呢?然后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感慨当朝者的弱懦。

我想以北宋两位文豪对孙权的赞赏,更加能衬托出孙权绝对不是贬义的。虽说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在当时可能会有嘲讽之意。但是后世,经过历史将近一千年轮回,还对孙权赞赏,那么可以看出,孙权真乃可以和刘备,曹操比肩的大英雄。

从《三国志》中陈寿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将孙权比喻成勾践,能够忍辱负重,坐稳江东,成三国鼎足之势。不可为贬义吧。

从《三国演义》中孙仲谋面对“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和“借荆州不还”的刘备。都在他手里能够迎刃而解。选人方面更是有独到之处。赤壁大战中,果断听取周瑜的建议,对抗曹操“八十万雄狮”,并且火烧赤壁。使得江东可以偏安一隅。慢慢壮大自己的实力。面对不还荆州的刘备,孙仲谋选将吕蒙。这个当年的“吴下阿蒙”。如今却可以战胜当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关公。不可为不说,孙权眼光毒辣。

综上所述,孙权具备了领导者的优秀特点,他的隐忍,他的选将,他的本身能力。都可谓当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