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虚词而,高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句

tamoadmin 诗词解读 2024-09-07 6 0

文言文中的虚词“而”有哪几种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

而[ér] 解释:而是一个汉语字,读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词时表示颊毛,作动词时表示能够。一般是做定词后助词或连词。出处:出自《说文》:“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具体原文如下:1、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古汉语中的“之”“而”等虚词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关系?

人们常说“之乎者也亦矣焉哉”,其实这八个字就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一部分,此外常用的还有“而”“以”“于”等等文言虚词。

“之”是“之乎者也亦矣焉哉”八字中最特殊的一个,它既虚也实。说它虚,就是说它是文言虚词,是助词。(我只能大致讲,不方便举例)

高中文言文虚词而,高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句

一、助词。

(一)的

(二)起结构作用,没有对应的字,不用对释。

1.放在主谓短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

2.放在宾语前置句中,起帮宾语前置的作用。

3.放在定语后置句中,起帮定语后置的作用。

二、代词。最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放在动词后作宾语,偶尔也作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

虚词就是空的,没有实质意思。古汉语大量用之,最大用处就是给语句带来和谐而尽显优美。象"之乎者也"之"之"已成为固定成语,可以用在句首外,一般虚词是不能置于句前的。但今人已无视这些,冒出象"之后,…"的语句,不得不令人慨叹。时代在发展,在变化,不是以己之力就能挽狂澜的。在此,谢友邀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权当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