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声新透绿窗纱的作者,虫声新透绿窗纱的作者是谁

tamoadmin 诗词解读 2024-09-11 7 0

《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唐代 刘方平《月夜 / 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虫声新透绿窗纱的作者,虫声新透绿窗纱的作者是谁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翻译: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古诗意新解有哪些?越新越好?

这是唐代刘方平的诗《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后两句的意思是听到了窗外虫鸟的第一次鸣叫声,便知道春天的暖天气真的来了。现在要新解,我想现在不用等听到虫子叫声才知春天来了,看到寒雪腊梅开,便知春天就要到来。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此句译为。今夜从虫声透过窗纱入耳来,可以知道春天大地变暖,草长莺飞,惊蛰虫出。自然有了虫子的叫声。

此句显示出诗人的阅历丰富。和大胆概括能力。有些词字用的生动传神。比如“偏知”,可见作者果敢机智,大胆判断事物真像。还有“新透”用得也妙。第一次听见为新,声音强劲,方有透窗纱的功能。也说明了新生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股不可战胜的力量。

古诗中象此类佳句有很多。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译为:江南的春天又来到了,河岸上小草绿了,就是春风吹的。江南春天十分美好,自己也留恋了,不想走了。自己也不能确定归期。不知在那个明月朗照的夜晚回去了。先享受春天美妙,归期以后再说吧。

这句用的最有魔法的,要数“绿”字。春风象画家的彩笔,描绘了江南美景,绿是春天主旋律。绿是形容词,在这里被击活为动词。这就是诗句的魔力。理解词语当看语境,才能体验其妙。

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里妙在“照”上,照显得很有人情味。一路为你亮灯,让你没有黑夜恐怖之感。明月之夜是一个好的意境。无数佳人才子对月吟诗作对,何等雅性。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美不美?

写诗就是营造佳境,把字词活化活用,即是美诗!









在***《红楼梦》里,林妹妹的潇湘馆竹林茂密,呈现出一派“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幽雅意境。在***第四十回,贾母陪着刘姥姥游览大观园,走到潇湘馆的时候发现“窗上纱的颜色旧了”,就立即吩咐凤姐明儿拿来换上。

每当读到这个地方,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总会浮现在脑海。尤其是末句的“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总能让人联想到黛玉临窗赋诗的认真模样。伴随着院落里清脆悦耳的虫鸣之音,带着竹林摇曳的盎然绿意,一起透过纱窗,挑动黛玉的诗心。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私以为,只有像黛玉这般有着敏锐诗心的人,才能写出如刘方平这样有着细微和丰富感受的美好《月夜》。于斗转星移而知春光乍泄,于虫声低鸣而知春气已暖,在临窗对月之中,感受到物候变化的温暖与春意盎然的欣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当一声声清脆的虫鸣透过幽绿的纱窗,敏锐的诗人就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就像“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只不过,刘方平是通过虫鸣之微的听觉,而杜甫是通过花草之香的嗅觉,从不同感官感受到春意的萌发。

如此细致入微的感受,除了诗人刘方平敏锐的感官,还要有沉静的心境。心气浮躁之人,很难在幽幽月色之中聆听到虫鸣之音,因为他们内心早已充满了嘈杂之音。但林妹妹就能听到这些虫鸣之音,而且还能从草木荣枯之中感受到生命的辽阔与寂寥。

这种窥一斑而知全貌的描写手法,离不开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感受力。与之类似的,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以先行者鸭子的行为来预判春意的到来;李清照的“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以翠减红衰来反驳侍女眼里的海棠依旧。

而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则呈现出刘方平《月夜》一样的宁静心境,只有内心恬淡之人才会去聆听闲花落地与细雨无声。正如赵师秀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只有内心宁静之人才会将等待演绎得如此美好与惬意。

总之,“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传递了一种清新幽静而富有活力的生命之美,充满了人间烟火之气。而这种如沐春风的感受,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和宁静的心境方能描绘地如此淋漓尽致,比如潇湘馆里的林妹妹。

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林妹妹独自守着窗儿,听着虫儿低鸣,真不知是虫声透过了纱窗,还是春愁洒到了斑竹。一夜醒来,云开月散,林妹妹感受到的或许只有“半夜凉初透”。贾母换上了“软烟罗”,而宝玉不在,良辰美景也成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