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徂东山:慆(tāo)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méng )。——佚名《诗经·豳风》释义: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2、日居月诸,东方自出。——佚名《诗经·邶风》释义:太阳呀月亮,你们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3、嘒(huì )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佚名《诗经·召南》释义: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4、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佚名《诗经·郑风》释义:漫步城东门,美女多若天上云。虽然多若云,非我所思人。唯此素衣绿头巾,令我爱在心。
5、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佚名《诗经·齐风》释义:东方还未露曙光,衣裤颠倒乱穿上。衣作裤来裤作衣,公家召唤我忧急。
晞,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xī,最早见于秦朝小篆
“晞”字基本含义为干,干燥,如:晨露未晞;引申含义为破晓,如:东方未晞。
在古代汉语中,“晞”用来表示破晓、露出曙光,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晞,颠倒衣裳。
晞字最早见于秦朝小篆,后逐渐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晞”。
衣第六笔名称是:捺
衣的笔顺是:点、横、撇、竖提、撇、捺
衣yī
<名>
(5)又如:衣衿(秀才穿的衣服;亦指秀才的功名);衣不解带(指和衣而睡);衣不周身(衣不蔽体);衣巾寄学(以士子的身份就学);衣袄(军服);衣饭(借指谋生的职业、技能)
“衣”的第六笔是捺,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上衣,本义即上衣,古代下衣叫裳。后为衣服的总称。又引申为覆盖在或包在物体表面的东西。以上义读yī。由衣的作用引申出包裹、覆盖的意思。衣也有穿衣的意思,用作动词,读yì。
“衣”的出处:
1、《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
2、《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3、《小园独立》:“新泥添燕户,细雨湿莺衣”。
“衣”造句:
1、他注重上衣和裤子的搭配,整个人显得很精神。
2、他穿着一件破旧上衣,显得有些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