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译文朗诵,隆中对译文朗诵的评价

tamoadmin 诗词推荐 2024-10-01 4 0

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并跋文碑刻出现在南阳卧龙岗、襄阳古隆中等地,何者为原版?

这段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二表的跋语,被襄阳人盗拓后删掉了,襄阳朋友是看不到的,一起欣赏欣赏:“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


读古代的书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吗?

学习文言文应该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并理解文言文,平时也要多朗读、多阅读、多查阅字典等等。

诸多大家在介绍阅读方法时,都会强调一件事,那就是“勤动手”。读书,尤其是读古书,没有什么捷径可找寻,脚踏实地才是正道。

隆中对译文朗诵,隆中对译文朗诵的评价

胡适先生在文章中多次强调读书要“口到”,“心到”,“手到”,而做笔记,即所谓的“手到”。

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抄录备忘

读古书时,或许会遇到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问题,在查清楚之后,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再次遇到这个字词或者问题,方便查阅。

2.提要

读过一本书的某些篇章之后,可以做一个主要内容的提要,最后将各部分的提要串联起来,一本书的大致内容就了如指掌,对于深入了解文本,也有所帮助。

3·记录心得

读书最重要的是有所得,有所收获体悟,将读书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对于这本书就会有深入的思考,这样在阅读其他同类古书时,就可以带着自己原先的思考去阅读,长此以往,变会逐渐参透表面文字背后的深意。

以上是个人见解,请多多关注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诸葛亮做的什么梦?

此诗全文如下: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至于诸葛亮做的什么梦?可能从《隆中对》解读。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相比、乐毅,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虽然当时诸葛亮在隐居,依然对当世之事有着自我见解,在等待辅佐一位明主,匡扶汉室。不然怎么会自比于管仲、乐毅呢?

自认为是千里马,还得有伯乐赏识啊,自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有智慧的贤臣,我每天等待的明主看谁先来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对于一位忠臣之士来讲,也想辅佐一位贤明的君主。可事实上,一位良臣并不一定能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君主。如果是这样的话,宁愿隐居一生,也不要助纣为虐,与昏君为伍。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这是诸葛亮在某一天睡醒了以后,所作的诗罢了。若是能看透以后的发展与结果,诸葛亮一统三国是否是很轻松。

羽扇伦巾风清清

万军之中谁争锋

指点江山主沉浮

千古美名忠武侯


这首诗是《三国演义》里,在刘备第三次登门请诸葛亮帮他打天下时,孔明朗诵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诗写的很有份量,意境很深,让人感受到孔明敢诵这首诗,肯定具有雄才大略安天下的能耐。这在后书中得到了证实。刘备为什么能三顾茅庐去请孔明也说明刘备具有知人善用,求贤若渴的领袖才能。这首诗主要是前两句,后两句是前两句的衬托。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什么梦?是当前世上是什么形势,怎样去对付的梦。是一统天下的大梦。这个梦里的大事我早已知道,并且有办法去解决。

这首诗写的很大气,我很喜欢。我也想做这种梦,可惜老了,做不成了。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此诗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诗。与其说是诸葛亮的诗,不如说是罗贯中的诗,因为这首诗没有任何记载,《三国志》中也没有。

从写作角度看,此诗为诸葛亮的出场做了大气盘旋的铺垫,意在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另外这首诗符合诸葛亮这个智慧人物的身份。

那么“大梦谁先觉?”中“大梦”是指的什么呢?大梦在道家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另外道家思想中,梦是一种混沌迷蒙的景象,又是人的感知和思想。联系到《三国演义》中的时事背景,当时战乱纷扰、民不聊生,***都处在惊慌失措,前路茫茫这样的状态下。

所以诸葛亮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说乱世纷扰,战乱四起,人们大都处在一种迷蒙的状态下,大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有我知道这里的缘由。这应该是诸葛亮说给刘备听的话,意思是说天下大势已经在我的掌握之中。一方面说的是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说道家先知先觉这种超自然的能力。

这应该是明代***家通用的人物形象,凡是智慧型的人物都赋予道士身份。如瓦岗寨的军师徐茂公、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梁山军师吴用及智慧人物公孙胜等。

罗贯中塑造诸葛亮的形象也是以道家定型。羽扇纶巾,仙风道骨,还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这种异能。

实际上诸葛亮的大梦可不小,一方面辅佐刘备复兴汉室江山。另一方面是救民于水火,为天下苍生着想。很多人都是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候,为自己谋取政治资本。

诸葛亮没有这么想,这在诸葛亮《出师表》里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另外在这首出场诗里也有表现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大智大贤的人物思想品德。

要不是刘备确实是个忠厚长者,确实是爱民之君,而且三顾茅庐真心请诸葛亮出山,也许诸葛亮真不会出来,这也符合道家思想。